::: 首頁 / 最新消息 / 歷史消息

2021-11-26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

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

時間:2021/11/24~2021/11/25

地點:國家發展委員會寶慶辦公區B137-B138會議室

學習目標:從空氣盒子大數據應用、本土病例地圖、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得獎作品等,討論如何透過資料創新服務來推動公私協力,並安排「使用者體驗設計及流程」和「公共政策協作討論與溝通」兩場工作坊,瞭解公私協力運用於公共政策的實作方式。

本課程第三週的主題為「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首日邀請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的陳伶志處長、程式開發專家江明宗擔任講師,接續安排資料創新應用競賽的得獎者分享其理念。

第一位講者為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的陳伶志處長,講課題目為「自己的環境自己救: 一場公民科學行動」。陳處長首先介紹微型空氣品質感測計畫,說明如何透過微型感測器提供更細微時空解析度的空氣品質資料。微型空氣感測器的開發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研發低成本的空氣品質感測裝置,接續開放硬體、軟體和資料,全方面降低使用者技術門檻,讓所有資料是開放、透明、無私且可被檢驗,民眾就不會有疑慮,最後就號召民眾一同參與合作。目前已有59國家、超過2萬的微型感測器加入該計畫,並建立全球最大的微型PM2.5感測開放資料集散地。最後,陳處長強調政府開放資料的重要性,公共議題應以資料為基礎,讓決策(Decision-making)有所依循,使民眾感到信任,而微型環境感測仍然存在許多挑戰,需要產官學研通力合作、引入民間力量,方能更貼近民眾真實需求、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態系。

第二位講者為程式開發專家江明宗老師,講課題目為「本土病例地圖一 出手,便知有沒有」。江老師表示臺灣COVID-19本土病例地圖是透過地圖呈現最新病例統計,按區、按日顯示統計圖表,資料自動更新,並保留版本記錄,同時也開放原始碼,開放授權。本土病例地圖的最高單日使用人次高達近百萬人,不過這僅是因應疫情的臨時需求,很難形成一個產業,沒有商業考量,應該期待未來不被需要。江老師認為可從本土病例地圖的個案觀察如何補足「資料治理」最後一哩路的關鍵議題,如政府部門無法處理往往是因為太多指導意見、跨單位溝通不協調等。然而,政府資料治理仍有許多優勢,例如:普查工作、層層把關、民眾信任、顧及少數/弱勢族群。我國數位治理領先世界各國,期許政府未來能持續開放資料,讓軟體自動化處理可提供異動記錄、應用程式可查詢介面、調整內部績效評估指標、補上民間服務缺口,藉由公私協力提升資料價值。

台北市電腦同業公會已連續八年舉辦「資料創新應用競賽」,邀請政府機關單位出題、提供需求,促使民眾發掘資料價值,發展出資料應用的策略,透過交流討論,促成公私協力。負責此競賽總策畫的蕭宇伶小姐到場介紹競賽機制及歷年舉辦效益,並邀請文化組和農業組獲得金獎的得獎人來分享其得獎作品。

首先是文化組的金獎作品,由亞述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的郭芷廷UX設計師以及17LIVE藝啟股份有限公司的楊育姍UX設計師,分享「What’s Going On」個人化藝文行銷服務平台。該作品是提供個人化藝文活動參與服務的對話式機器人,整合了藝文活動資訊與參與流程中各類服務,並以個人化服務出發打造創新藝文行銷服務平台。服務宗旨在媒合藝文活動主辦方與目標受眾,透過使用者與對話式機器人互動服務設計與個人化推薦機制解決使用者資訊蒐集不易、活動參與門檻高、購票流程繁複等問題。同時,應用Line聊天室的人際網絡分享邀約和分票功能,以口碑行銷推廣藝文展演,擴大觀眾群,拓展藝文產業整體市場。此外,藉由使用者與對話式機器人的互動行為,蒐集相關點擊行為、分享邀約與購票參與紀錄等資料,建立臺灣藝文參與群體相關行為與偏好資料庫,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以行為數據導向機器學習推薦模型,建立藝文產業大數據行銷的創新模式。

其次是農業組的金獎作品,由海盛科技有限公司的連唯証執行長來分享「水產養殖的數位化與智慧化:以魚事─關魚產銷的大小事服務為例」。連執行長表示人力檢測往往無法準確得知魚塭內的魚蝦生長狀況,在面對市場下也難以準確評估魚貨價格。「魚事─關魚產銷的大小事」提供養殖漁民智能育成監控系統,運用實體設備蒐集水下影像與水質檢測參數等資料,進行AI分析,漁民可透過行動裝置隨時監控漁蝦等成長趨勢,與即時了解水質變化。同時串聯地方政府與經濟部水利署淹水警示資料,推播給漁民以進行防範措施。此外,提供Line機器人互動服務,使消費者可便利查詢漁貨相關資訊,包括:魚種今/明價格、漁獲介紹等,透過手機即可掌握魚事大小產銷資訊。

第二天(11月25日)上午舉辦「使用者體驗設計以及流程」工作坊,由致遠體驗設計卓致遠創辦人擔任講師,介紹使用者體驗設計以及流程,透過實作演練,提昇學習者觀察與描繪使用者經驗的能力,並將其運用於政策規劃與執行。

卓創辦人表示服務設計的推動不是點狀,而是線狀,從產生需求、流程開始到結束,清楚列出全局,歸納總結出服務流程中會碰到的問題有哪些、如何減少問題發生。以主計總處差旅費系統的易用性測試為例,推動數位服務/政策必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如何開始、執行、會遇到什麼事情。接續帶動「放聲思考」的實作演練,給予網站任務,逐頁記錄下每個畫面的操作動作和思考、每一頁碰到哪些狀況。最後,卓創辦人指出「易用性測試」就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解決操作問題,提高易用性,並且跳脫規畫者的原有認知或版型。 

下午進行「公共政策協作討論與溝通」工作坊,由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張皓婷設計顧問以及詹壹雯研究員共同擔任講師,說明公共政策協作會議的操作模式,並透過協作會議的實作演練,建構以開放透明、多元參與,強化推動施政能量。

詹研究員表示公共政策的協作討論必須以使用者為核心,建立公私夥伴關係,方能建立社會互信。唐鳳政委所創立的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ublic Digital Innovation Space, PDIS)致力於與各部會一起擴大⺠眾參與,促進公私夥伴關係。目前國內已舉辦超過100場的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在政策制訂前期,邀請開放多元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表達各種意見,搭配直播、逐字稿公開上網、虛實整合的會議形式,發言內容不易被曲解或斷章取義,進而定義問題、擬定初步方案,最後產出定案;如此一來,在政府開放與公私協力的過程中,多元利害關係人成為真正的夥伴關係。

張設計顧問表示政府數位服務須以使用者為中心,搭配雙鑽石的設計流程,持續進行發散、收斂、發散、收斂。政府機關與民眾進行政策溝通的重要關鍵在於建立同理與信任,藉由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可找出核心問題。協作會議是一個開放溝通討論的平台,帶動不同利害關係人各自陳述不同的價值觀,讓參與者知道其他人的觀點或立場,雖然不一定會有具體的結論(如能達成共識尤佳),不期待某一方放下己見,然而藉由公開討論的溝通過程,可以建立信任關係,這是最大的價值所在。接續帶動同理與建立信任的演練,並以「終⽌神豬競重比賽」為例,實作設計一場適合所有參與者的會議,包括:題目選定、如何安排、可能面臨的挑戰和解法。本日的兩場工作坊就在熱情活潑且充滿歡笑的氣氛下,圓滿結束。

 

日期

時間

課程內容

講師名單

11/24(三)

 

09:00-10:30

[演講]

自己的環境自己救:一場公民科學行動

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陳伶志處長

休息時間

10:40-12:10

[演講]

本土病例地圖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程式開發專家/江明宗

午餐時間

13:30-15:00

資料創新應用案例分享

1.參賽機制及效益說明

2.得獎作品分享(文化組金獎)

3.得獎作品分享(農業組金獎)

1.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資料創新應用競賽/蕭宇伶總策畫

2.亞述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郭芷廷UX設計師

   17LIVE藝啟股份有限公司/楊育姍UX設計師

3.海盛科技有限公司/連唯証執行長

休息時間

15:10-16:40

[工作坊]

數位服務創新設計/小組討論III

數位治理研究中心/蕭乃沂副主任

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楊東謀副教授

北市大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李天申助理教授

11/25(四)

09:00-12:00

[工作坊]

使用者體驗設計以及流程

致遠體驗設計/卓致遠創辦人

午餐時間

13:30-16:30

[工作坊]

公共政策協作討論與溝通

PDIS公共數位創新空間/

1.張皓婷設計顧問

2.詹壹雯研究員

活動照片集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TEG活動】課程實錄─主題3:創新服務的公私協作方式與應用_照片
回頂
本中心由數位發展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營運 
研究中心地址: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 67525、67526  電子信箱:tegrdec@gmail.com

本中心由數位發展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營運

研究中心地址:11605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 67525、67526;傳真:(02) 2939-1144;電子信箱:tegrde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