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電子治理的實踐成為電子化政府發展的新浪潮,其最終目標是將政府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推向更為從下到上 (bottom-up)、審議式 (deliberative)、或是跨域 (boundary-spanning)的運作本質;然而,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轉變也意謂改革者必需解決許多難以控制的社會因素,才能獲致方案績效,近年市場上Web 2.0 概念凝聚參與的成功經驗,隨著Web 2.0 的廣泛推廣,公部門也逐漸將Web 2.0 的概念落實在電子化政府的發展中,「國家政策網路智庫」與「願景2020」的網路公民論壇也應運而生。讓常期困擾於民眾參與意願低落的電子治理推動者,產生一股新的希望。然相關研究指出,由政府所主導建構的網路公民論壇,並未顯見民眾政治參與意願的提升。由網路公民論壇所形成的虛擬社群,其使用者行為究竟是受甚麼樣的因素的影響,使得原本立意良善的Web2.0 成效卻無法在政府網站中獲得彰顯。 本研究主要目地,就是從多元理論架構來瞭解 Web 2.0 的使用者行為以及虛擬社群的相關檢視途徑,並針對目前所存在的國內個案,從Web 2.0 使用行為模型作系統分析,找出影響參與者參與虛擬社群的動機以及深度的可能影響因素,最後,本研究擬發展將網絡社群意識與實體世界行動間連結的可能,主要在探究中間轉化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從前面各項研究所萃取出來的關鍵因素,應用準實驗設計的方法,藉由特定學校團體的合作,進行實驗。透過上述三項目地的達成,希冀對未來政府單位使用Web 2.0 理念推動電子治理,提出相關建議。

研究方法

  1. 文獻回顧:探究影響Web2.0虛擬社群使用行為的相關因素以及評估模式的建構。
  2. 深度訪談:瞭解現階段政府在執行Web 2.0虛擬社群網站的檢視與反思,進一步將實務經驗反饋至前此文獻所建構的評估架構。
  3. 專家座談:藉此修正本文建構的評估架構。
  4. 準實驗設計:實際將評估架構中的變數進行操控,對所招募的受試員施以變數刺激,藉以觀察變數影響下的實際行為,發覺實際影響政府網站中虛擬社群討論行為的相關因素。

研究結果

(一)公部門網站在Web2.0的表現上,仍有其不足之處。其雖具有所謂的公權力特性,但在與民眾互動上仍然相當缺乏。
(二)政府部門在運用Web2.0作為與民眾溝通互動的機制時,出現與私部門運用相同機制卻不會出現的運用問題:
1. 受限於官僚體制結構,政府網站普遍回應性不高。民眾回應意見在政府內部經過長途公文旅行後,等到政府真正回應民眾意見時,往往也過了民眾當初應切期盼政府回應的熱烈期。
2. 政府雖運用Web2.0網站與民眾進行雙向互動的溝通,但有時民眾意見會在無法全觀瞭解政策議題時,而對民眾所表示的政策意見有所質疑。
3. 政府網站本身對於註冊會員個人資料的嚴格要求,也常迫使某些民眾的參與討論的動機降低,但此點卻與政府在政策議題上討論必須較為嚴謹的要求有所衝突。

(三)公私部門網站在運用Web2.0時的本質差異:
1. 政府部門網站由於「政府」的色彩,往往給民眾一種刻版印象。亦即,該網站是僵化的、較不具彈性的、網站回應是具有官方立場的、該平台是一種不自由且不開放的討論場域。
2. 政府官僚體系內部在回應民眾意見時,常涉及跨部門間的協調。而當中又涉及業務單位與執行單位間對於該平台本身屬性界定的不同看法。
3. 政府本身的心態就不被認為是一種Web2.0的心態。最主要的論點在於,Web2.0平台的權力是開放的,是開放給所有使用者所享有。但在政府官方網站中,對於政策議題的討論往往是在與委託外包商篩選後決定,這樣一個篩選的過程,其實就某種程度而言已在控制Web2.0網站。如同受訪者所言:「越是控制網站,網站將越不受控制。」

(四)在未來為有效促進公部門網站上,民眾參與虛擬社群討論行為的影響因素上,透過文獻檢閱以及深度訪談,概可歸納出下列三點:
1. 網站經營者立場模式。
2. 網站內容經營模式。
3. 社會網絡等。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