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自1950 年代起我國政府進行行政業務電腦化,與始自1997 年所推動政府電子化,至今總計超過四十年的電腦化與資訊化之發展。在資訊化之後的地方政府機關,其行政業務與流程因資訊科技的沿用,產生許多轉變,進而也影響公共服務。然而行政方式與公共服務之轉型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行政成本與促進行政效率,增加人民對政府之信心;因此,地方電子化政府成效之評估,將有助於瞭解其實施電子化之後,地方政府之行政業務與公共服務有無改善,與日後有待改進之處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主要瞭解地方政府電子化之後組織改善之情形,並尋找出適合地方電子化政府實施成效評估指標,以利改善組織效率、課責與公共服務滿意度為主要研究目的。最後,為充分了解國內地方電子化政府實施成效評以及未來發展能與國 外接軌,本計劃將分成兩大部分進行:第ㄧ階段是以地方政府單位進行訪談,選取三個縣市為放談對象,以利瞭解地方電子化政府推動現況與組織改造之衝擊;第二部分透過國外與地方電子化政府實施成效評相關資料搜尋如韓國,以便作為比較國內外在地方電子化政府實施成效評比之差異,並尋找出我國可與國際接軌之可行性方案,並將研究成果提供政府參考。

研究方法

(一)次級資料分析:
1. 國內部份:就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研考會、以及地方政府所調查或統計的全國資訊資料調查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據以了解地方政府電子化評比現況,並作為本研究的基礎資訊。
2. 國外部份:透過國外資料庫蒐集地方電子化成效評比相關資料,評估研究地方政府評比成效的優劣之處,並就預算、業務目標等各面向進行現況比較,提出我國政府電子化成效評比改進的建議。
(二)深度訪談與德菲法層級分析:先從文獻中蒐集影響地方政府電子化成效之決定因素,再進行專家訪談,經由三次的專家訪談建立對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指標的共識。再以Depth-AHP方法建立地方政府電子成效指標各主要構面的權重,及各項指標的重要性大小,故請地方政府首長及專家學者填答問卷,以利提出所研究之地方政府電子治理化成效評比項目之重要性。

研究結果

(一)在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指標構面中各要素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運作效率、民眾服務、政策達成;以專家問卷所獲得運作效率、民眾服務及政策達成構面中九項評量準則即為本研究地方電子治理評量表設計之第一層權重值,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經費減省、服務項目增加、公民參與、政府公開、透明與課責性、內部組織與資訊基礎建設之改善、公務員效率、服務流程簡化、服務滿意度提升。
(二)進行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第二層評量指標的權重值:
1. 在經費減省的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服務規劃成本減少、人事費用減少;公務員效率的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完成業務時間縮短、單位時間內服務項目增加。
2. 內部組織與資訊基礎建設之改善的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跨業務單位的整合效率、內部業務整合效率提高、支援業務完成的效能提高。
3. 服務流程簡化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申請服務流程簡化、申辦窗口整合情形、線上申辦服務多元、提供線上申辦申請服務、表單標準化;服務滿意度提升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服務符合民眾需求、提供民眾使用介面的容易性、提供服務項目簡單及易用性、網頁瀏覽功能鍵全性。
4. 服務項目增加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線上服務項目便利性增加、主動服務項目增加、行動化服務項目增加、政府提供服務的項目數增加。
5. 政府公開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公開資訊的完整性、公開資訊方便取得、提供民眾單一查詢窗口、政府資訊應公開而公開。
6. 透明與課責性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提升業務或計畫管理績效、增強內部業務控制、整合分散資訊,支援主管決策、善用網路技術提升自我業務管理、更加便利查閱計畫管理程序。
7. 公民參與構面權重值由高至低依序為提供線上意見表達的管道、提供線上申訴的管道、提供線上政策參與討論的管道、提供線上參與投票的管道、提供線上申請申辦的管道。

(三)進行受訪者對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指標重要性程度調查:
1. 發現該問卷所有受訪者對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指標皆認為其重要性程度應具有中高度重要性以上,顯現受訪人員絕大部分對於評量表中各電子治理成效指標均具備一定的認知程度。
2. 受訪人員認為地方政府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評量重要性依序為「經費減省」、「服務項目增加」及「公民參與」三項,「公務員效率」及「服務滿意度提升」兩項指標重要性程度較低。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