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以電子治理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務為基礎,本研究企圖研擬適用於我國電子治理方案成效評估的架構與程序,包括投入、過程、產出、與影響等全程評估面向,以及涉及適當的評估程序與資料蒐集方法;並為提昇其實務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進而發展為規範與其逐項對應的標準作業流程,希冀協助實務界在電子治理方案的規劃、執行與評估的各階段。

研究方法

  1. 首先以較常使用之Heeks (2006)和 DeLone & McLean (2003)的架構為基礎,透過文獻整理,蒐集目前各國相關制度與情況做為參考,同時藉由資料確立我國現今電子化政府計畫之流程與制度。在初步建立其評估架構與程序後,為達成實務上的可操作性,藉由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蒐集更進一步的實證資料,建構適合本年度以流程、成效指標為核心的整體性評估架構。
  2. 依照第一階段所建構出來的架構,佐以相關文獻,透過訪談或專家會議的方式,進行操作化指標的研擬,建立完整問卷。
  3. 針對第三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承辦機關逐一發放問卷,目的在於透過使用者為核心的問卷調查方式,了解計畫承辦機關對現行、其他國家流程的想法及成效指標的適用度,逐步繪製出電子化政府從規劃到評估整體流程策略規劃與指標的藍圖。

研究結果

  1. 當前電子化政府整體流程繁複,包含許多不同計畫的進行,如:中長程計畫、年度施政計畫等,從規劃、執行到評估有不同的權責機關,除造成程序的繁雜外,亦產生「多頭馬車」的現象,讓承辦機關無所適從。
  2. 實務上亦需有幾項改變:1. 如管理程序上,流程設計與計畫主辦機關的需求仍有差距,與管考單位也缺乏適當溝通,造成主辦機關在計畫推動上的消極心態,連帶使電子化政府計畫成效難以落實;2. 成效指標方面,預計未來電子化政府計畫主辦機關為未來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希望該會除了能達到統籌功能,也期待其能針對不同類型計畫,設立分群、分類指標,讓各類型計畫依規定提供固定成果,也能依據計畫之特殊性選擇合適的指標以衡量計畫成效。
  3. 問卷結果顯示,雖有過半第三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主管機關表示肯定目前的計畫管理機制,但在特定計畫管理上仍表達改善意見。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