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我國近年來的重大環境影響評估施行經常廣受各方非議,主要問題在於既有制度、程序與資訊限縮了大眾有效的公共參與,導致多數利害關係人普遍缺乏參與的誘因、欠缺資訊、與參與的機會及途徑。然電子治理的優勢在於憑藉資訊通訊科技(ICTs)得以建構跨越時空限制、即時、長期、免於社會條件的公平參與。在網路科技普及運用與相關網路社群蓬勃發展的今日,本研究欲藉由質量兼具的調查途徑,蒐集受到特定環境個案衝擊之多元利害關係人之意見與需求,來檢討現行環境政策參與制度並藉此探究發展一整合式電子化政策參與機制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

  1. 文獻調查法:透過文獻的分析來瞭解我國目前環評制度的起始、運作、缺失,並瞭解目前我國重大環評個案中的爭議與背景特殊性。瞭解目前我國電子治理的趨勢與脈絡,並試圖在文獻中找出環評制度與電子參與之間的關係。
    2.觀察法:本研究團隊成員於Facebook各大相關環境議題的平臺,以流量、張貼文章或轉貼連結次數、及回應次數為基準,鎖定三個線上平臺作為觀察的標的, 分別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諾努客NONUKE」、「反中科熱血青年聯盟」,並在特定的時間內,記錄臺中所有參與者的發言與參與行為,藉此觀察、評估社群網站與電子參與的現況。
    3.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在社群網站平臺推動環境議題主要的幕後參與者、有實際參與環評過程的環境運動人士,及環評個案中的意見領袖等等,分享其本身在社群平臺上與實體參與環評制度的經驗、建議及想法。
    4.問卷調查法:本研究設計一套問卷,主要發放對象是透過本研究團隊成員線上觀察過程中的參與者、及長期在環境議題上深耕的實體環保組織,以期可以瞭解各大社群網站中多數使用者和實體組織內行動者對
    Facebook的整體意見和參與行為。

研究結果

  1. 實際參與環評制度時民眾的確面臨資訊不足或資訊不公開的困境,社群網站的功能集中了各種相關環境議題的資訊,並以影音、文字的型式加以呈現,同時吸引具相同理念的民眾加入其發起的活動中,增強實體動員的能量。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現實中不斷長期深耕、加強實體成員的人際網絡關係;此外,在能見度低或偏遠地區的環境議題推廣上也會產生出數位落差的缺陷,無法凸顯出社群網路平臺的優點。
  2. 根據多數民眾的整體意見表示,使用Facebook來關注環境議題是有助益的,也可以運用其平臺和其他關注此議題的參與者進行互動交流。但根據線上觀察發現,Facebook特有的按讚功能及回應互動方式呈現出來的仍屬偶然涉入的行為;換言之,認同該環境議題理念的參與者不一定會在社群平臺上有實際參與行動,而就算有參與行為也僅是一次性的參與。因此大部分線上使用者仍偏好政府與民眾與實體的方式進行溝通、審議。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