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隨著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不斷推進,不論從社區、地方政府、公共組織(學校、國營企業、或官僚體系等)、甚至中央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等院級機關層級,都感受到更多公民參與的呼聲;因此,應用網路進行電子化民主參與(e-participation)的改革想像,成為包括政治人物、學界、社運團體等近年最重要的倡議方案;然而,實際的改革推動,往往包含許多複雜的因素,其中在「制度」與「管理」兩個面向實務知識的建構,是電子化參與改革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本計畫基於這樣一個需要,選擇跨國多個案研究來討論各種電子化參與的「制度」議題,以及從網路輿情分析的個案入手,建構一套標準作業流程為目標,討論電子化參與的「管理」議題,在制度與管理同時並進的前提下,提升我國推動電子化參與的實務知識水平。
接著,本計畫跨足電子化民主、巨量資料分析、以及政府公關與政策行銷等三個研究領域,這些領域整合成為「如何建構與應用電子化參與制度與管理措施,深化電子化參與的政治改革?」為主要問題;最後,本計畫的目標有三點,(1)收集並分析主要國家推動網路公共諮詢(e-consultation)、網路連署(e-petition)、以及網路投票(i-voting)3項網路政策參與模式之策略作法;(2)綜整各國案例,對我國政府推動網路政策參與活動實施提出政策建議;(3)從機關公共議題管理(issue management)的角度出發,建構一套「網路輿情整合式管理機制」。
第一,世界各國的電子民主的進程與內容各異,也有不同的發展重點,但在連署門檻的設計上卻難以進行系統性的歸納,主要考量在於根據各國的政府運作以及民眾參與的條件和需求進行權衡與取捨,再依據個別不同關注的角度進行調整,例如鼓勵參與、參與機會平等、減少數位落差的影響、或是行政成本與負擔等。在對各國個案進行整理後,最後本計畫將各國所採用之門檻分為一、無門檻限制;二、有門檻限制;以及三、綜合式等三種系統,並根據各自的優缺點進行討論。此外,本計畫也對國外電子投票的經驗進行整理,並分析不同機制的優缺點,以及可能面對的資安問題。
第二,針對網路輿情分析的精進,本計畫嘗試提出一網路輿情整合式管理機制,並針對一例一休此議題進行實作,優化目前進行網路輿情分析的人機技術整合,以及技術與管理層面的整合流程,更重要的是藉此機制分析能實際對政府議題管理具有意義的輿情立場以及不同立場下的各種論述。此外,針對此機制之實作,本計畫也研擬出指引手冊,讓實務工作者能更清楚理解機制的運作,進而得以參考仿效或是再優化。
本計畫認為未來研究可以分為技術與管理兩個部分持續深入探討。技術面來看,應在於立場與論述分析上進行人機介面的優化,以及成本效益的精進兩個部分,以工作分析(work analysis),進行不同人機介面的實驗,找出最有效率的做法。另外,在管理的層面,在實務與理論訓練上應提升政府公關與行銷的專業,將網際網路的概念與技術融入日常工作當中,並以「職能理論」(competence theory)的角度,進行設計與導入的分析。

研究方法

本計畫跨足電子化民主、巨量資料分析、以及政府公關與政策行銷等三個研究領域,這些領域整合成為「如何建構與應用電子化參與制度與管理措施,深化電子化參與的政治改革?」為主要問題;最後,本計畫的目標有三點 1. 收集並分析主要國家推動網路公共諮詢 (e-consultation)、網路連署(e-petition)、以及網路投票(i-voting) 3項網路政策參與模式之策略作法;2. 綜整各國案例,對我國政府推動網路政策參與活動實施提出政策建議;3. 從機關公共議題管理 issue management 的角度出發,建構一套「網路輿情整合式管理機制」。

研究結果

第一,世界各國的電子民主的進程與內容各異,也有不同的發展重點,但在連署門檻的設計上卻難以進行系統性的歸納,主要考量在於根據各國的政府運作以及民眾參與的條件和需求進行權衡與取捨,再依據個別不同關注的角度進行調整,例如鼓勵參與、參與機會平等、減少數位落差的影響、或是行政成本與負擔等。在對各國個案進行整理後,最後本計畫將各國所採用之門檻分為1.無門檻限制;2.有門檻限制;以及3.綜合式等三種系統,並根據各自的優缺點進行討論。此外,本計畫也對國外電子投票的經驗進行整理,並分析不同機制的優缺點,以及可能面對的資安問題。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各國連署門檻的設計與調整多採漸進模式, 人口規模並非設定連署門檻的條件,也難以將各國設定連署門檻的邏輯進行系統性的歸納。 但除行政成本與能量的考量外,也可從鼓勵公民參與、參與公平性、以及凸顯民眾對議題重視程度、或者避免浮濫利用。但這些考量並非都能兼顧,必須在其中做出取捨。
2.採用無門檻多為地方型議會,優點在於提高提案能見度、提供民眾參與誘因、議案審查較具彈性、避免參與能力落差與忽略少數關注議題;缺點在於行政成本高、成案標準容易被質疑。
3.有較高門檻限制者以美國為例,高門檻可凸顯高度受民眾重視的提案,減少行政成本;但缺點在於可能讓人民對政府產生不信任與失望的感受,對於那些達到門檻的提案,政府若是拒絕或是延遲不回應,人民對於該政府效率的滿意度與信任便會降低。
第二,針對網路輿情分析的精進,本計畫嘗試提出一網路輿情整合式管理機制 ,並針對一例一休此議題進行實作,優化目前進行網路輿情分析的人機技術整合,以及技術與管理層面的整合流程,更重要的是藉此機制分析能實際對政府議題管理具有意義的輿情立場以及不同立場下的各種論述。此外,針對此機制之實作,本計畫也研擬出指引手冊,讓實務工作者能更清楚理解機制的運作,進而得以參考仿效或是再優化。
本文提出之整合性政府輿情議題管理機制,是整合機器分析(聲量、情緒、來源管道、主題模型)與人工分析(政策議題設定、關鍵詞設定、立場、論述)等兩種分析途徑而得,並以以下 7 個分析步驟進行:
1.輿情分析議題指認。
2.議題關鍵字指認與資料採礦。
3.進行聲量與情緒分析。
4.初期聲量與情緒分析結果報告。
5.立場分析。
6.論述分析。
7.訂定回應策略與建議報告。
前述的第1 到第 4 步驟,則是目前坊間常見的網路輿情分析步驟或可稱之為簡易版網路輿情分析,通常可在 1 至 10 天內完成。本計畫所提之網路輿情分析方法, 特色在於有效整合電腦與人工分析技術 較一般輿情分析技術可進一步地幫助政府部門更清楚地探索網路輿情的輪廓。 此外,為幫助實務工作者具體掌握網路輿情分析的實施步驟,本計畫之附錄詳細說明各網路輿情分析程序的工作重點,提供從事網路輿情分析的實務工作者的參考。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