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研究案摘要

本研究嘗試回答以下幾個研究問題,期能逐步填補前述的知識缺口:
第一,探究在政府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之公共議題在網路發展與擴散的動向?本研究擬探討分析公共議題於網路形成與發展的模式,透過從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所擇定的公共議題的觀察,來了解公共議題在網路上啟動與擴散的模式,同時考量各種管道間影響力的競合,俾協助政府研提與民眾溝通的策略建議,形塑良善治理的預應式政府。此外,本研究也嘗試分析網路上的同溫層效應,是否促成議題發酵速度、溝通門檻、閱聽眾認知強度、多元意見溝通難度等變化。同時擬透過文獻的回顧,蒐集或比對國內外同溫層現象發展情況與其因應做法,並探討此現象對我國公共政策溝通與互動的影響,以協助政府研提相對的因應策略。
第二,政府應如何妥善運用網路輿情探勘工具以精確掌握民意的脈動?民眾透過網路對公共事務表達意見的趨勢與行為日益明顯成熟,機關雖可採用網路輿情探勘工具輔助民意蒐集,但現有輿情探勘分析模式(big data analysis 或 text mining)的正確性和精準度尚待精進。為此,本研究擬進一步檢討網路輿情探勘工具於協助政府探索民意的流程以及各流程所需的相關因應作為,以協助政魯更精確地掌握民意的脈動。
第三,政府如何推動資料治理以進一步確保政府開放資料品質與促進民間的加值應用?本研究將研析資料連結應用策略(Big and Open Linked Data, BOLD),提高政府開放資料的被民眾利用以解決實際公共問題的程度。
透過上述研究,本計畫預期的成果主要包括:
藉由分析公共議題於網路連署(如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的啟動或擴散模式,據以研提與民溝通策略建議,形塑良善治理的預應式政府。
探討現有網路社會中議題傳遞現象所可能造成的變化與因應策略,探討如網路上的同溫層效應,對公共政策溝通與互動的影響,是否有年齡、職業、或議題的發展差異,並研提相對的因應策略。
探討機關應用網路輿情工具,搭配領域專家、人機互動或人工智慧等方式進行民意蒐集精確度加值的作法與策略。
研析資料連結應用策略(Big and Open Linked Data, BOLD),透過數位資料加值驅動,整合多元的實證資料,研析產生新洞見的做法策略與推動策略建議。
推展創新公私協作,研擬具參考之轉變現階段的作法與流程之策略,包括政策制定、服務提供,尋求公私協作共創資料加值方式。

研究方法

  1. 深度訪談
  2. 焦點團體座談
  3. 準實驗設計
  4. 網路輿情探勘與工作坊

研究結果

一、網路同溫層與輿情分析部分:
1. 在模擬同溫層的情境下,受同溫層影響者「 對政府維護公共利益的信任程度 」明顯低於未受影響者。
2. 針對未開發票議題,網路輿情分析的結果顯示,新聞媒體是最主要的文章來源,且多為負面報導。
3. 擴大限塑議題的網路輿情分析結果顯示,新聞媒體是此一議題的最主要消息來源,但引發的關注度不如社群網站。
4. 關於假新聞訪談部分,本計畫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爭議訊息」這個詞會比「 假新聞」來的好用,因為假新聞的相反就是真新聞,而新聞事件往往有一個發展與醞釀的時間,不能說發展中新聞的早期階段,當資訊還不完整時就報導,就是假新聞,這樣很多新聞都不能求快而報導了。

二、政府資料協作與應用部分:
1. 協力啟動部分,由於資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加上程式語言、機械學習、跨域合作的蓬勃發展,由業務單位自身專業加上其他領域,如資工或資管,所帶起的政府業務與資訊單位,甚至民間對政治參與有興趣的資料科學家,開始跨域合作,而且政府部門逐漸脫離原本完全仰賴外包廠商的思考模式,開始 主動尋求社群協助,透過提案引進民間協作動能。
2. 協力過程部分的順利度,有賴專案啟動時的彼此互信,以及是否有足夠的主管支持與業務協助,而民間社群要進入政府協作的最大障礙,在於對繁雜業務的不了解,及需要對法規定義的模糊解釋與釐清。
3. 成果擴散部分,本計畫認為小規模的示範型專案對其他業務單位可起到標竿學習的效果,加上國內外的參賽或企業補助,會讓協作成果的含金量增加,也會帶動組織內同仁學習,單位主管乃至於首長的關注,也會影響成果擴散的幅度,但須注意的是,若資訊或統計專業技能非各業務單位主要核心能力時,如何在提升同仁資訊素養和日常業務間取得平衡,或者設立獎勵機制,會是成果擴散面的重點。
4. 資料治理部分,若資料品質不足以回答業務問題時,業務單位傾向制定標準作業流程或加強內部培訓,也就是政策執行面的補充,本計畫認為現階段多為外部協作單位配合政府需求的方式居多,但長期來講,政府內部 應 對資料從收集、儲存、分析、分享、再利用等環節加以盤點清查,同時縮短人工處理的時間,這部分需要業務與資訊單位協同開發,較難達成的部分在於現有業務問題的處理方式是否已最佳化,如何滾動修正,是否回應民眾需求。
5. 法規支持部分可分為兩個層面來談,對內是機關內的交換與使用,及治理模式對於機關內來說,業務資料的收集尚未有資料生命週期與資料版本和溯源的觀念,反映在機關業務相關法規上無類似規定。對外是資料的開放授權與再利用,機關內部資料交換目前較無疑慮,但若涉及民眾個資時,同仁對開放就有顧忌,呈現保守心態,對此,已有資料去識別化的國家標準 CNS29100、CNS29191、及ISO29101等相關規範與控制措施可供參考。

附加檔案